2007-09-14

1-4電影配樂的美學觀念

第一單元 電影配樂縱橫談(電影配樂總論)
1-4電影配樂的美學觀念

一、 音樂構成的概念--聲音與影像搭配原則
一部好的電影配樂必須與畫面作出絕佳的搭配,與一般音樂欣賞的角度不同
這兩者的欣賞美學會在結論中提到。電影配樂一方面需利用音樂表現出具體畫面所無法展現出的意境,另一方面亦需考慮視覺層面的限制,如鏡頭的遠近、剪接的節奏、劇情的核心與音樂的配合。有些導演音樂素養極高,在劇本完成時便已自己的音樂構想,如著名導演克林伊斯威特(著名作品如登峰造極),這些導演通常都有自己作品的風格,在搭配上長期合作的配樂師,所以導演與配樂家的默契也是很重要的,如盧貝松與常合作的配樂家艾略克賽拉;有些配樂則是直接請配樂師看過畫面、聽過故事後作出音樂,導演在再從中挑選….不論音樂怎樣的產生,對音樂出現的點,與對白劇情張力的相關性的處理,都是配樂師所需注意的,不單單只是作出旋律動人的音樂如此簡單,懂的取捨也是門重要的學問。

二、電影配樂的美學分析與傳統觀念之音樂有相當的不同
純聽覺音樂的創意是獨立的,具原創性及獨立聆聽性;電影配樂則是依附在電影畫面中,音樂與畫面有相當關連性,是結合視覺與聽覺的欣賞。配樂家所作的是將導演、攝影師的靈感透過音樂作轉移。在觀賞電影時,觀眾感動的原因是音樂本身的旋律或是因音樂所陪襯出的劇情、畫面?也因此常有在電影院中被配樂所感動,但在家聽原聲帶時卻感到失望的情形。導演一方面希望畫面透過音樂的暗示,使觀眾更了解電影的內涵,但相反的,音樂的想像空間卻因具象的畫面所限制了,就如歌曲一般,你所體會的是歌詞的含意還是音樂本身。

三、音樂在電影的價值
透過電影配樂來欣賞電影,提供觀賞者更多的想像空間,從音樂來欣賞電影,是一條想像的路。當失去了影像的依附,音樂直接進入聽者的想像中,聽覺與視覺交感,同時提供聽者想像與畫面。有人認為電影配樂並非藝術的原因在於原創性,配樂家只是靈感的轉換者,而非創作者。電影配樂寫作方式、功能的不同,對美學價值亦有不同的影響。有聲電影時代來臨後,音樂的角色就轉換了,音樂不再是電影中唯一的聲音提供者,必須與對白、音效等共享影片,甚至在一般大眾的考量中,對白、劇情的份量仍大於音樂,如知名配樂家漢斯季默為電影〈達文西密碼〉配樂時,便有計畫的將音樂份量降到最低,避免觀眾觀賞複雜的劇情時,還得分心注意音樂,造成喧賓奪主的效果,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部片的配樂印象不深刻的原因之一。但電影配樂的存在仍有它的必要性,因為對白、圖像與音效構成電影的影像部份,而音樂則提供了浪漫、非理性的情感,兩者相輔相成,才能造就不朽的經典名片。

沒有留言: